肇慶白蟻防治公司說,為有效控制黑胸散白蟻的危害,我國科學工作者和白蟻防治戰(zhàn)線上的廣大職工,從20世紀50年代起就從生物學和防治學方面開展了研究。陳寧生(1959)在《白蟻生物學及其防治現(xiàn)狀》一文中,報道了黑胸散白蟻的個體發(fā)育和類型分化的觀察結果,還記敘了補充生殖蟻的5種類型。張英俊(1964)在西安對黑胸散白蟻的危害及分飛作了觀察。王治國等(1982)在河南對黑胸散白蟻的分飛規(guī)律進行了研究。
李福瑞(1985)在天津就黑胸散白蟻對五種常用建筑木材的取食量作了分析。潘演征等(1990)對于黑胸散白蟻的群體成熟時期也進行了系統(tǒng)的研究,證明黑胸散白蟻從分飛有翅成蟲配對開始,直至下一代有翅成蟲的產(chǎn)生需要9或10年,說明黑胸散白蟻群體的成熟過程需要相當長的時間。董兆梁(1992)對等翅目補充型生殖蟻的多態(tài)生物特性進行了探討。朱海清等(1990)研究了黑胸散白蟻腹腺的形態(tài)學與細微構造。譚速進(2000,2002)對黑胸散白蟻體內幾種與菊酯類代謝有關的酶活性進行了研究(劉源智,2003)。劉源智等(2002)對黑胸散白蟻巢內各品級的分化和發(fā)育以及巢內各品級的地位和作用做了深入的研究。此外,在歷次全國白蟻會議上,各地都有關于分飛發(fā)生期和防治經(jīng)驗、方法的材料在會上交流,對推動黑胸散白蟻的防治起了有益作用。
成都市城鄉(xiāng)房產(chǎn)管理局物業(yè)管理處處長袁慶華介紹說,每年4-5月白蟻分飛繁殖的時段簡稱為“白蟻分飛期”,這一時期白蟻群體會有大量的有翅成蟲,又稱“有翅繁殖蟻”,在氣候條件適宜時,會飛高原來的群體尋找合適的地方建立新的群體,這一現(xiàn)象稱為白蟻的“分飛”。
市民發(fā)現(xiàn)白蟻時不要恐慌,用四種方法就可將其消滅:第一,可以用腳踩;第二,在分飛孔下放一盆水,白蟻一飛出來就會被被淹死;第三,用掃帚把白蟻掃到一起,再用水集中淹死;第四,用普通殺蟲劑將其殺滅。